不断增加,于是有关于自然山水的艺术领域大为开拓。山水诗、画大量涌现,追求的是自然恬淡情景交融的风格,从而也促进了园林的大开发,山水园林和山水风景区的发展尤为显著,尤其佛道教在开发风景名胜上功不可没。
魏晋六朝的社会背景注定了思想、文化、艺术活动的活跃,这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潮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单纯摹仿自然进而适当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探索。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等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功能。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一大批饶有田园风光的私家园林涌现,集中的代表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可以称为田园型山水园林[1],开山水写意园林的先河。
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寺观园林也随之遍地开花,由城市波及近郊而逐渐流行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也像寺观建筑一样不要求绝对的宗教化,而是受园林艺术的侵润更多的追求赏心悦目。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
从此中国园林形成了皇家、寺观、私家、陵寝等四大园林类型鼎立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从此园林的规划由粗放方式转变为细致精密的设计,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奠定了中国山水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1]
历史发展到了唐宋可以说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时期,中国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繁荣文化大背景的影响。
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科举制的发展极大的调动了文人士流的创造性。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独特风格即写意山水园林在文人士流的作用下开始出现。唐代山水画也开始影响造园艺术,使得诗文、绘画、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互相渗透,园林艺术开始呈现诗情画意。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完全成熟。花木栽培技术有很大进步,能够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
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科技、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勃兴,都为传统的封建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唐到北宋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化阶段,作为传统文化主题的儒、道、佛三大思潮都处在一种蜕变之中。与汉唐相比两宋人士的宇宙观缩小了,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向纵深的内在发掘,表现的精微细腻程度是汉唐所无法达到的,但是宋代又是一个国势羸弱的朝代,隋唐鼎盛之后的衰落之始,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使得宋代长期
处于一个城市经济虽高度繁荣却国破家亡忧患意识的困扰中。经济发达与国势羸弱的矛盾状况滋长了人苟且安生沉湎享乐的心理,终于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生活的浮荡、奢靡病态的繁华,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上自帝王下支富豪无不大兴土木广建园林,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造诣之高无不远迈前代。宋代的科举制度更为完善,重文轻武的制度使知识分子徒增,成为科技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使民间士流园林更进一步人文化,又掀起文人园林的高潮,因而园林中熔铸诗画意趣比唐代更为精致,使写意山水园林向更高水平迈进,到宋代已经达到诗、画、园三位一体的艺术境界[1],异乎寻常地出现了写意山水园林的新阶段。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在规模的宏大上而且反应在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所谓皇家气派是指园林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给予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标志着皇权的神圣独尊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皇家园林还吸取各家所长,呈现出文人化风格的倾向。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得到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已经参与经营园林,到宋代佛道儒三家思想得以合流融汇于知识分子的造园思想中,从而形成独特的文人园林观。促成了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作为一种活动推动整个皇家、私家、寺观园林的全面写意化。168体育 168体育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