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分类
古典园林168体育 168体育官网造园手法范例6篇

  168体育 168体育官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用不同的石质原料,构建起不同的假山景观[2]。园林中有众多的石材,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收石100余种之多。明代计成的《园冶》中也列石10余种。概括为造园常用石材主要有太湖石,黄石,英石3种,另外,还有山昆山石、灵璧石、散兵石、锦川石、笋石、钟乳石等(表1)[2]。

  选石如选材,自古以来多着重奇峰孤赏,追求“透、漏、瘦、皱、丑”,这是针对个体而言,五者皆备乃石中之上品。对整体而言,选石还要根据用途而定,“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垂窍当悬”。就造园说,太湖石玲珑剔透,体型小者,可以独石构峰,高大有峰者,竖叠使线条与山峰保持一致,也可构筑峻壁危峰。黄石棱角分明,纹理古拙,质地坚硬,与山的稳定性格相互统一,横线条与大地相统一,可以堆叠雄山。在堆叠假山时,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石质材料的颜色、形态、硬度等各种物理属性,扬长避短,尽力做到“因材施用”[2]。明代计成主张“是石堪堆,遍山可采”和“近无图远”的思想,表明选石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仅可以创造地方特色而且突破选石的局限性,为掇山取材开拓了新路。选石时,“源石之生,辨石之态,识石之灵”,“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壁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要堆出理想作品,首先选石要石色一致,纹理相顺,才能脉络相连,体势相称[2][3]。

  园林假山,与水结合,可以控制、划分和组织整个园林空间,同时,又有阻挡视线或为园林主景等重要作用。“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作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4],即山石叠筑假山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在有限的空间中,根据石料的形状、纹理和颜色随意变化,力求既有真山的自然野趣又富有艺术的创造性,营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中,假山形式多样,一般分为仿真型、写意型、透漏型、实用型、盆景型五大类。仿真型要有真实的自然山型,山景如同真山一般,典型如环秀山庄,有危岩、峭壁、峡谷、溪涧、曲蹬、飞梁……峰回路转,林木阴翳,与真山无异。写意型是夸张山体动势,寓意其中,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如:苏州狮子林,应用“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手法,用湖石叠筑,造山立意,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夸张,构成自然山林景象,使人宛如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透漏型是由穿眼嵌空的奇形怪石堆叠而成,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以无数通透的小孔洞玲珑剔透而著名。实用型如庭院山石门、山石屏风、山石墙、山石楼梯等。盆景型是布置大型山水盆景,让人领略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

  据《园冶》所列,中国园林的叠山艺术计有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等16种,笔者按其概括为嵌理壁岩、池上理山、依水叠山、点石成景、独石构峰、旱地叠山、室内置石、阁侧堆山和叠石驳岸九类[2,4]。

  2.2.1嵌理壁岩艺术“峭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2]在粉墙中嵌理壁岩的做法,在江南园林中常见,具体做法是将山石嵌于墙中,犹如浮雕,或稍离墙面,配以植物,远观犹如粉墙为纸的中国水墨山水画,艺术效果极佳。《园冶》卷三《掇山厅山》中说到:“……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植物的选择要与山石相呼应,如:苏州网师园、狮子林多处贴近园墙或置湖石,或立石笋,配芭蕉、翠竹,其底植花草、地被植物,如兰花、醋浆草等,其顶种植低矮的小灌木或攀援植物,形成各式赏石框景,仿佛一幅幅以石为卉的画面,令人玩味不尽[2]。

  2.2.2点石成景艺术在园林中,或随地势变化安置,或在景观转折处,或道路交叉处,或竹林边等点缀几块山石,其高低错落,分散堆置,疏落有致,单点、散点或聚点,要做到自然变化,前后呼应,有疏有密,极尽自然景观方能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4]。在嘉木之下点石,根据不同的植物品种,采用不同质地、色彩的石块,如:高大雄浑的乔木树群宜拙,以质朴、厚重的黄石相配,可以锦上添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之旁点石宜瘦,如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可以加强细腻、轻巧的植物景观风格;在芭蕉下点石宜顽,如宣石等。点石要依所选地段及所表达不同意境,随即采用不同石种以相适宜。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笋石、湖石、黄石与雪石配以植物,表达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季,修竹丛中,笋石藏其身而露其头,表达了萌动的春意;夏季,玲珑四通的太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水流清淌,山顶树木荫郁葱笼,展现了盎然生机的夏景;秋季,黄石以其山石的耸立、沧桑寓意秋季降临;冬季,色泽雪白,石体浑圆的雪石让人感到冬季的积雪[5]。

  2.2.3独石构峰艺术山石是纯自然之物,其体态、形象多变,观感丰富,一拳一石包孕着自然山林之美,与中国山水画之画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山石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可独立成景。白居易曾评论:“石有族,太湖为甲”,由于太湖石形状各异,玲珑多窍,皱纹纵横,涡洞相套,具有瘦、透、漏、皱、清、顽、拙、丑等特点,计成称:“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植乔松奇卉下,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故太湖石历来被人们视为石中精品,常独石构峰,自成景观,因巨大者很难采到,所以常被作为园中压园之宝,放在显要位置,作为景观的核心。如:苏州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绉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2]。

  2.2.4旱地叠山艺术旱地叠山即在地形平坦之处堆筑假山,最主要的是注意脉向,脉向是对整体而言,叠山之前,要有一定的规划,要遵循统一的原则,要有大局观念,把大自然之中的真山神韵脉络高度的统一,使每一块点石、每组叠石都成为有机整体纳入大环境中,要使他们的体量、位置、对应关系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旱地叠山要以山景为主,要使石块的“瘦”、“漏”自然成景,假山要仿若真山具有岩,峦、洞、穴、崖、涧、壑、坡、矶,小路的堆叠要创造曲折而深远的意境。在叠山手法方面综合采用山峦、峭壁、洞谷、巅峰等艺术手法,力求创造雄奇、峭拔、幽邃、平远的园林意境。园中高山多采用峭壁的叠法,“峭壁贵于直立”,要高耸挺拔,峭壁的上端要做成悬崖式。采用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手法。悬崖可挑出数尺,颇为险峻。山峦的叠筑多采用连绵起伏的手法。《园冶》卷三《掇山峦》中说道:“峦,出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依法而作,可以避免呆板。用突出的石峰进行散置堆筑加强山势的起伏变化,同时,在山腰、山脚、厅前等处也可多散置石峰,更显自然。《园冶》卷三《掇山洞》中说道:“理洞法,起脚如坐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山洞要蜿蜒曲折,要留出许多小洞,可采光和通风,达到虚实交错,有透有漏的艺术效果。峭壁之间堆出山谷,山顶种植高大的乔木,山谷种植低矮的灌木,可以使假山更加幽静深邃。丰富了山林的造型。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步移景异,景变境变,取于自然,妙在自然[2]。

  2.2.5依水叠山艺术郭熙曰:“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山无水则不媚”。《园冶》中:“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所以叠砌假山最好依水而筑,便于利用水为山增加灵性[2]。一般叠山工程中以创造自然野趣景观为主旨,多采用激流涌泉为主,涓涓细水环绕山间,随地势的变化营造出各种自然景观。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奇岩夹径,怪石峥嵘,涧道盘曲,林壑幽深,空间紧凑曲折,景色幽深宁静。巧妙利用墙外的二泉伏流,引导到假山中,整个水系仅40m,却利用地形的倾斜坡度,顺势导流,创造出曲涧、澄潭、飞瀑、流泉等景观,丰富了山水情趣。水池岸边低矮的山石,反衬出水面辽阔的主题内容[1]。假山倒映水中,山石稳重沉着,流水轻盈欢快,一动一静,天光山色,溶成一体,形成一幅动人画面,可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一境界。

  2.2.6池上理山艺术“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缥缈,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园冶》卷三《掇山池山》)由于山与水在性格上是一动一静,一柔一刚,相映成趣。笔者认为它是秦代以来的“一池三山”做法的一个范例。但池上理山,主要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在建造中更注重自然山体形态的营造。如苏州的环秀山庄的池上理山,以山为主,以池为辅,池东为主山,池西为次山,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假山按湖石纹理、色泽、体形巧妙拼接,悬崖用湖石钩带而出,似真山洞壑一般,外观浑然天成。正如戈裕良本人所说:“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此山虽占地仅330m2,高不足7m,但内部蕴合洞穴、峡谷、天桥、蹬道、涧流、石室,蕴含了群山奔注、起伏之气势,表现了岭之平迤,峰之峻峭,峦之圆浑,崖之突兀,涧之潜折,谷之深壑等山形胜景,为崇山峻岭名山大川之缩影[1,2]。

  2.2.7室内置石艺术置石自身有优美、独特、丰富的艺术造型,经简单加工,利用其在室内作为石凳、屏风、石塌、石桌、石栏等,既实用,又古朴典雅。在室内还可布置大型山水盆景,让人领略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

  2.2.8阁侧堆山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阁是四面都开敞的建筑。《园冶》卷三《掇山阁山》中:“阁皆四敞也,宜于山侧,坦可而上,便可登眺,何必梯也”。在阁的侧边修建假山,假山要堆筑的较为平坦,可替代梯子,由此登临阁上,眺望远景。阁侧堆山做法在古典园林中较常见,假山在这里不只是一种景观,还有了它的实用性。如:苏州的拙政园的见山楼,留园的冠云楼、北京御花园御景亭都是这样堆筑。

  2.2.9叠石驳岸艺术人工湖泊用自然山石作为水体的驳岸,既可以减弱人工开挖带来的人为影响、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突出河岸线,美化水体四周的风景线。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横石叠砌。横石叠砌与水平面、水岸边线形成同一的横线而和谐统一。岸边的石块以其质地的坚、强、重与水的柔、顺、轻形成对比,达到对立统一的美的境界。驳岸石横卧,降低了叠石的高度,使得水面更显辽阔,给人以美感。周围的植物配置采用低矮的乔灌木,如小檗、马蹄莲、鸡爪槭、纹母、构骨、宽叶麦冬、金钟花等。上海豫园水量不大,构筑上采用水面集中,曲桥紧贴水面,沿池横向叠石驳岸,使水面有辽阔之感。苏州艺圃在水湾处各架石桥贴水而过,形成辽阔的主水面和曲折幽深的次水面。石板桥不设栏杆,低平而贴水,极富自然之趣,与池边的山石有机结合,似浑然天成山高水深,山小水大,效果妙不可言[1]。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建宫苑活动,后经过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构景要素进行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构建出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种艺术再现的特点在构建园林山水和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叠山作品,一般不过八九米,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都是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与提炼。这种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充分展现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发现手法。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做出湾港、水口或堆筑岛、堤、架设桥梁等,以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追求的是“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立意,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都是常用的手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在构园中常常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植物配置都以树木为主调,不讲究成行成列,但随意参差,运用少量树木概括表现出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园林中的建筑为了适应主人居住、游憩等多方面的需要,不论其性质功能、造型结构如何,都能与园内山水花木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在用料上,园内建筑物充分利用木框架结构的内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在布局上化整为零,通过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高低错落的变化,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达到造园者追求的天人谐和的境界。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建造时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许多园林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建造的,这使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感彩。这首先表现为造园者的人生态度,造园者通过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的排列,把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凝聚其中,隐喻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即“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如苏州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这种意境的营造,是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它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反应出文人气息的园林艺术。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者大多为文人雅士,一般在文学、绘画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和诗词书画上一脉相承,它接受了传统艺术的普遍规律,中国古典园林的“以景写情”,正是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理。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与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借助文学语言手法创造出的画面和意境,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从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手法进行造景,对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从建园目的上来说,禅宗所产生的影响最深远。禅宗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详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这是建园者的心态真实反应。这种矛盾在园林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园林提供了寂静冥想的场所,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其次,儒家思想在园林总体布局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儒家讲究的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反应出来的是实用主义的,古典园林的建造者多是理想主义者,而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但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辞官归隐几乎是他们一贯的模式,但隐居只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

  道家美学哲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道法自然——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按自然布局,建筑物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点染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世俗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者对园林内外环境的重视远重于建筑物本身,依照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居住舒适,借以各种手段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如一般认为建筑周围林木茂盛为吉,并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种“风水林”以聚气。这些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风俗习惯,构成了一整套关于园林风水的学说,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添上一抹生动奇丽的色彩。

  中国古典园林从构建要素到建园的手法,多层次的体现出自然式山水式的风貌,这种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感彩园林直接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和风俗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和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充分表达了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其独特的造园思想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影响到现代景观。本文主要就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主要分为借景艺术、叠山造景、理水艺术及花木造景等主要方面,本文主要就这几大方面中最主要的,也是现代景观这几种应用最多的几种造景艺术进行深入地讨论。

  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造景中追求空间的无限外延的重要手段,《园冶》中有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借景艺术包含内借、外借、复借等手法,不仅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而且加强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

  外借又称巧于因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 把山脊线、天际线或地平线等作为空间的参照,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比如华润置地开发的平门府项目,就将园外远处的古塔纳入到景观之中,正好顺承了平门府的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局部大环境的完美统一。

  巧于因借需要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客观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内借这种造园方法在现代景观的应用更加广泛。

  举例来说,框景是把园林中的精巧实景巧妙地收放到特殊的窗、门框、亭台楼阁门框内,让“画框”中的画鲜活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何园的月牙门 ,这种月形门已失去其原有的门的作用,主要作用就是在园中塑造一处月形画面,使不透气的隔断墙有了呼吸的地方,同时可以让让对面的景物若隐若现的展现在游者面前,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这种“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巧妙布置,也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

  现代景观中也常借用这种手法,如图1,苏州博物馆中有一面方形的落地玻璃窗,室内没有设置过多的灯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阴影画框,画面主体是室外栽种的竹林,窗前设置的座椅使游人常坐在这里休息,就不自觉地入到画中,成为一个人形剪影。小小的一处景观,却因为人们的驻足停留欣赏增加了游览时间,最后形成的感受量也与游览了一个大型景观基本平衡了,得到了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做到小中见大的秘诀所在,被苏州博物馆很好的诠释了。

  在园林中将山石零星布置,称为置石,是重要的造园素材,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之说。园林中常用置石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真实原野山林的空静之美。

  苏州园林中常根据主人欣赏意境的不同,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如苏州个园,设定了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的园子,在春园中栽植竹林,竹林中散置有石笋与太湖石,石笋掩映在竹林中象征竹笋破地而出,太湖石则在比喻一幅百兽争春的景象,小小一片竹林去传达出了各种春天的信息。上海世博中国园中的石笋园也是借用了这种置石方法(如图2),把石笋穿插于竹林之中,结合粉墙等设计元素,以现代简洁明快的设计语言,引申竹笋的美好寓意,来表达对世博园的美好祝愿。同样的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传递出了新的意义。

  庭园理水和山石一样, 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 园林无水则不活。“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而聚水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石。这就是为什么苏州园林中的水离不开石,这两者必然相伴而生。

  现代景观设计中,只有水和石的景观未免显得过于单调,所以通常要有植物作为中间的过渡,荷花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留得残荷听雨声”这种宁静的意境,也只有荷花可以诠释出来。现代设计中的林间宅这处私人庭院就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如图3)同时进行现代化变形,同样也是将原来的自然石转化为现代的几何石板,通过不规则的拼接使整个景观活跃起来,荷花与睡莲点缀其间,宁静雅致。

  花木造景中比较常用的是利用植物的光影美,制造粉墙花影的剪影效果。 粉墙花影具有黑白对比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常作为一个中心景观出现。

  苏州博物馆中的一处粉墙花影山水画就是这种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成功应用。这处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运用不同石材错落摆放,根据颜色的不同形成了虚实远近关系,将这宏大的画面融于这秀气的苏派园林之中,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古典园林中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材质在现代设计中也被拿来广泛应用,只是使用的方式与位置发生了转变,材料已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传达设计的意义。又或者更为抽象的是对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意向转化,是完成的作品看似具有古典意味,但实际上并没有采用任何古典材料,这种手法也更为巧妙。

  材质的替换与移位这种设计手法更为被现代设计所接纳,因为其手法更具现代性。奥运公园地铁进站口的景观墙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将古典的瓦片移位到墙上和石凳上,古典建筑上的建筑材料与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散发出别样的古典味道。

  东湖九号会所运用的是意向替换的手法,将苏州园林中的竹林形象概念化,抽象成纵向的密集线条,运用于建筑的装饰中,同时点缀睡莲水景,塑造出一种竹林中水潭的古典景观意向。(如图4)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1] 王雷,王建国.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4):73-74.

  [2] 周伟,王佳,蔡平等.苏州古典园林漏窗之美[J].南方农业,2009,3(8):42-45.

  [3] 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4.142-150.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构造;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具体到造景手法有: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园内容包括: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故中国园林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以小见大、一步一景的艺术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作为造景手法,也可作为观赏法则。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国园林恰是利用了山石、植物、建筑,因地制宜,对大自然之美进行再现,体现了一种怡然、闲适的自然之美。中国园林也追崇“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髓的美学范畴。园林中的意境美讲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正如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谈到:“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这准确地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所以,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所在。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追求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恰恰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破坏自然环境是独特的手法,强加线条于其中,大搬西方“一览无遗”的园林风格。其实,现代园林设计应从古典园林的造园观念出发,在提倡生态学、自然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上建造园林的观念,可以善意地去改变和重塑自然界。设计师要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溶于大自然,尊重自然才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法则。另外,在设计时应充分去分析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认真校正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合理性,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

  中国古典园林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虽是人为,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日月、山河、森林,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典故,指出发展经济以不能破坏山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所以,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园林设计中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

  在传统的中国园林中,为讲求自然美,营造意境,追求园林景色的诗情画意,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对园中空间进行设计。为在园林景观方面传承经典的中华文化,那就要深入的研究我国古典园林在营造景观方面的艺术,取其精华应用于现代的园林景观构建中去。我们常将美不胜收,如同诗画般的场景比作诗情画意,我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风格及精髓之处就在于对园林诗情画意的创设。在对园林景观意境创设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景观(假山、水、植物等)在园林中的布置;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园中景观受四季变化以及人的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观构建,是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代园林艺术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园林中对诗画般意境的创设与我国古代盛行的诗文书画有着密切联系,自唐宋开始,文学、绘画及园林艺术快速发展,并相互融合,受诗画的影响园林创作中出现了“诗园”、“画园”。诗文绘画把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使中国古典园林更具民族特色及格调,充满诗情画意。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各要素,其诗情画意的特质无处不在。

  1.1 园林布局之诗情画意 按空间组织艺术的概念来讲,园林布局也属于其中的一种。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很多园林的布局都会依据古代绘画中的构图、画理模式来进行。传统的绘画讲求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疏密得当、虚实相当,画理中经营位置讲究“取势”。园林的布局即是在实际的三维空间中描摹自然山水,安排建筑、植物、山石等元素,营造可游可居的立体图画。宋介之《休园记》中描绘的休园,其组景“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即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

  1.2 空间序列之诗情画意 空间营造艺术是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就如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写到“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造园者在安排园林的空间序列时,无论是哪种形态的空间,都会精心安排,对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及划分,使其空间序列如同诗词一般起承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炼的章法。所以,人们常常将优秀的园林作品比喻为无声的诗歌,这正是园林的“诗情”所在。

  2.1 因地制宜巧设“意境” 不同园林有不同的特点,所营造的场景意境也不相同。比如,北京圆明园在设置景物时都是以水为核心的。,将皇家园林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即“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又如承德避暑山庄以自然植物景观取胜,通过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凸显了园林景观的色彩变化和季相交替。实现山庄“春有万树梨花送暖,湖边杨柳吐绿;夏日绿荫生凉,青萍涌翠荷花飘香;秋有枫林红叶,山峦火红;冬有青松挺拔”的物象美景。

  2.2 以“诗文”赋名点景 通过用诗文为园中的场景进行赋名,不但可以把园中场景形象的概括进去,同时可以使人感受到诗文中的已经,还可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进行规划设计。园林是人化的自然,景观之名往往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诗情画意”的共鸣。例如“爱晚亭”“留听阁”“明月楼”,以及桂林山水、苏州枫桥、寒山寺等。又如,济南小清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该设计通过浮雕、铜雕、铁雕、线条画、马赛克拼贴的景墙、雕塑等形式布置两岸沿线各景点,将小清河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形成标题景观,如“玉带修篁”出自“清河玉带绕城飘,夹岸修篁翠色雕”,“水岸鹊华”出自“鹊华烟雨”。

  2.3 营造“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 在创设 “诗情画意”景观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创设,在取材构景时可参考诗格画理来进行。古典园林中对植物景观创设的灵感许多都来自于咏景诗和风景画。在现代园林中, 既可借用移情、比兴、象征、隐喻等手法或古代的咏景诗和风景画进行植物造景,使景观富有“诗情”与“画意”;也可将大地艺术运用到景观中,表达设计师或艺术家的某些观念和想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为表现更多的植物景观意境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诗情画意景观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其营造景观的手法和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现代园林景观构建中对诗情画意景观的创设。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为充分展现空间感,营造诗情画意的场景,就必须加强对体验、经验、环境及手法的思考。

  [1] 唐莉英.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意境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中国正在向城市化加快前进,的十又把城镇化定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的动力。中国古代园林别具一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的展现,代表着浓郁的文化色彩和审美理想,因此,中国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和城市住宅园林设计都受到了古典园林的影响,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创新,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念,体现了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笔者结合多年的市政园林实践和研究,在此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园林对当代城市园林和住宅园林的影响。

  随着人们眼界不断开阔,对美的理解程度也日益加深,因此对生存环境美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要求我们不但要从园林的形式上去理解天人合一的意思,还要从更加科学、理性、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园林是一种为人类营造优美环境氛围的艺术,为人们提供享受自然乐趣的氛围是其最主要的任务。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尤以自然风景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享誉世界,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重要的篇章。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特点,且园林中的植物搭配相得益彰,堪称人间仙境。

  景观设计中的景,即物质世界之内的所有可观摩之物,一般指环境,如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景观设计中的观,即人在环境的范围内,对其所具有的感受,包括触觉、知觉。

  ①经济原则,具体指费用、空间与时间均得到合理的利用。②适用原则,指的是要以使用者的需求为设计导向,各种设备、配置与动线满足人性化要求。③美观原则,包括在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的享受,一般主要指视觉上的美观。

  (1)自然重构,具体指既要做到“效法自然”,又要对自然进行新的诠释,甚至要做到古典园林所提倡的“高于自然”。

  (2)自然重现,意指现代都市远离自然的趋势逐渐增强,为了满足人们这种靠近大自然的需求,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应将自然重现得到切实体现。

  自然重构与自然重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同时出现,是古典园林的自然观营造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所以,“效法自然”的自然观营造理念为现代景观设计结合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建筑提供了可能,现代景观设计不仅要吸收西方的现代美,更要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美,将两者有机结合,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便是现代景观设计要走的创新之路。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手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在古典园林中取得了优秀的成果,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充分运用我国传统的意境营造手法为现代景观的设计服务。以下是我国古典园林常用的几种意境营造手法。

  3.2.1 因地制宜。这是意境营造最基本的手法,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会造成人们的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域景观所需意境的特征,进而有效解决了景观设计雷同的问题。

  3.2.2 欲露先藏。这是我国古典园林最常用的意境营造手法,也是较重要的一种手法。该手法一般较易掌握与实现,在现代景观中使用概率较高,且是使景观达到移步换景效果的前提条件。

  3.2.3 植物造景。意指植物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景观中的景也要做到随着季节变换,这是进行景观创造、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现代景观的设计时,可结合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法进行设计,对营造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4 曲径通幽。实际是欲露先藏,先通过藏把美景隐藏起来,待继续行进才发现美的所在。曲径通幽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惯用的意境营造手法,也是取得较高效果的手法之一。

  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曲径通幽是被应用得最多的手法之一。为了有效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并增长游客观览的时间,现代景观设计者通常会在景观中设计有“曲径”。经过现代的人体工程学研究,结果发现人一般不会直线行走,因为人体重心有偏差,所以几乎走的都是曲线。因此,景观所设计的曲径是和人的潜意识相符合的。如果景观设计中均是以直线为主,将不符合人们的潜意识,也不符合人的习惯,甚至让人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文化深蕴,是我国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我国文人墨客、工匠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继承了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将古典园林中的许多优秀理念应用于现代景观的设计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Copyright © 2012-2024 168体育·(中国)官网平台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39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