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借景,就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将其纳入观赏视线之中的构景处理。凡是被空间界面所限定的场地,人们总是以创造性的手法来扩展视线空间感,以解脱有限空间对人的禁锢与束缚。作为外部空间构景,除了景区、景点所属空间内部有景可赏外,如何更有效地丰富景色层次,把有限空间的景物表现于无限之中,就必须借助视线与空间景物的组织来实现。
▲ 拙政园借北塔寺景象“借入”较容易实现,但怎样使借景景象于园内完美、协调地“呈现”则较为复杂,且更为重要。如我们熟知的拙政园远借北寺塔,因二者相距约900m,北寺塔于园内视觉上较弱,于是将北寺塔置于借景水廊的尽端,并精心地设计了了水面的宽度,两侧景物的尺度、园内景物的层次等,通过水廊两侧假山和建筑形成的“夹景”效果,最终使北寺塔较为突显,形成了很好的借景效果。因此借景设计的目标不是对借景景象“简单地借入或纳入”,而需要根据借景景象特点和园林的借景条件巧妙地设计借景的方式,优化借景的效果,最终使借景景象“协调、完美”地呈现于园林之中。这也决定借景设计的关键内容并非借入的实现,而是完美的呈现。
园林中“借景景象”是“借景”的对象,但并非是“借景设计”的对象。借景景象往往“属他”,大部分位于园外,且其自身无法通过造园活动进行控制和改造,而只能被动地纳入园内,如远山、明月、霞光等,因此借景景象只是借景设计的目标物(借纳之景,收纳之象),是借景设计开展的依据之一,而并非设计的对象。借景设计的对象是与实现借景相关的部分园内空间及造园要素,正是对这些空间和要素的巧妙组织,为借景的实现创造了一定条件,实现了景象的借入,如堆叠假山实现了“因高借景”,或构建借景视廊使景象于园内显现等;同时也正是对这些空间和要素的精妙设计,才为借景构建了和谐的“前景”,从而优化了借景景象的呈现效果。因此,借景设计的对象是与借景相关的部分园内空间和造园要素。
同为园内空间和造园要素,借景设计的对象与园内其它造景景象不同,其设计具有两重性。借景设计的对象既受借景影响,需满足借景的需求,同时又受园内造景的影响,本身又是造景景象。因此其既是借景设计的对象,又是造景设计的对象,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巧妙布置实现了园林借景,同时又为园内建造了一定的景致。借景设计对象的双重属性也从另外一方面决定了园林借景与造景的统一。
计成在《园冶》中强调“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晴峦耸秀,绀宇凌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园林借景设计的对象不分町疃,尽为烟景”,并举例“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计成在这里指出了借景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借景。这要求对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深入地踏查,充分挖掘所处环境中可供资借的优美景象,尤其是四时之景、声景、味景等,这些景象应时而生、意趣十足,对园林意境的生发具有独特的作用。此外还需综合应用多种借景方式,尽可能地创造借景条件,最大化地收纳借景景象,以实现景象的充分借入。如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述当时位于后海边的“英国公新园”,其虽小(园内仅一亭、一轩、一台耳),但借景条件较佳,因此园中“亭”“轩”“台”皆充分借景,仅“(园亭)一周,两面海子,一面湖也,一面古木古寺。
传统园林中借景与造景是统一的,借景设计的直接对象是园内与借景相关的部分空间及造园要素,因此应整合借景设计与造景设计,统一开展。同时借景设计的择景、借入和呈现等内容与园林设计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布置也都密切相关,亦应将借景设计与园林设计的各环节、各要素设计进行整合,统一构思。如在园林选址中应对借景资源进行全面考量,并对借景景象进行初步筛选、对借景方式进行预想、对借景效果进行预估等。
借景能扩大园林空间,增加变化,丰富园林景色,而且不费一文。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两种。
利用可资借取的景物,将其巧妙地组织于有利视点的画面之中,使空间景象层次丰富、景深明晰、视线舒展、扩大空间感受。
直接借景的处理手法可因视线、时间、地点、视距、可借景物状况等构景因素的变化而异,通常可采用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
(1)近借——近借是指相邻空间景物的借取。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作可透视线或疏导视线的布局,可使邻近空间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物构图的画面之中,如拙政园小飞虹处的景物互借。又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乏水面,而园外却有河浜,因此园林的布置在沿水面河浜处设假山驳岸,上建复廊及面水轩无封闭围墙,透过复廊上面的漏窗,使园内外景色融为一体,在不觉之间便将园外水面组织到园内,是一佳例。
——当处于视野开阔或远处有可资借取的景物时,可将人流和视线引向远处的景物,并铲除其干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观景点的方式,把远处景色组织在景观的构图之中,可以取得远借的效果。借园林绿地外的远处景物,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及西山、无锡寄畅园借锡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苏州拙政园借北寺塔。或筑高台或建高楼或在山顶设亭,以增强远借的效果。
仰借是利用高、低处景物的自然高差形成的景观层次和人们抬头仰望的视觉特性,使高处景物,甚至白云飞鸟、明月繁星成为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例如,杭州西湖借孤山的动势、南京玄武湖借钟山的天然风光、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借玉泉山建筑群之壮观景色等,从而获得了“嘉则收之”的借景构图效果。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一般宜有休息设施。
利用高视点视野广阔的特点,充分延伸视线长度,可俯借低处之景。这种高位景点会给人以兴奋、舒畅的感受,既可观赏高处景色,又可俯瞰足下的秀丽风光,常可以造成居高远眺,腾身妙境的情趣。如登杭州六和塔展望钱塘江上景色、登西湖孤山观赏湖上游船及湖心亭、三潭印月、在广州镇海楼中看广州市景,均属俯借。俯借观赏点一般宜有安全设施。
(5)因时因地而借——根据时间、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表现变幻莫测而富于诗意般的景象情趣,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物质的构景方式。如朝借彩霞烟云,晚借夕阳落辉;高山借飞泉流云,田野借薄雾炊烟;春借桃红柳绿、夏借荷塘莲香、秋借枫叶菊峥、冬借傲霜飞雪等等。使之因借的景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大自然的浓郁生机从而增加风、声、光、色、时间及阴影变幻的自然性,使构设的景物充满活力,表现出景色的流动感。
这种构景的因借处理,其要点有三:第一,人必须作为构景的核心,从人的行为心理与视觉感受出发;第二,因借景物应仿其自然性而纳入其意境,表现时间、季相、空间的流转变化;第三,景物须重其自然的意趣而入其形。总之,“时”、“景”、“情”三要素的互借互生,方能构成优美的意境。
间接借景是一种借助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影方式。由于静止的水面能够反射物体的形象而产生倒影,镜面或光亮的反射性材料能映射出相对空间的景物,所以,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有助于丰富自身表象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反射成景,是利用光的反射性能和反射面的作用,借助视点和映射景物的恰当安排而得景的一种方式。例如,苏州怡园中的面壁亭和锄月轩,都是运用巨幅墙面镶贴镜面玻璃反射造像原理,用反射的方法而虚构成美丽的庭景,把镜前景物生动地反映在镜面上,使景点增添了异乎寻常的情趣。又如,美国华盛顿纪念碑前水池的设置也是运用了水面反射成景的原理来突出纪念碑的宏伟高大。
显而易见,借景景象原本就存在,其自身的构建不直接耗费建园材料及人力,而造景景象的获得则需花费大量的财物和时间,因此借景相比造景在景象构建时更加高效、更加节省。借景的这一特性不仅对处于历史上生产力和建造技术均很落后的传统园林意义重大,而且对现代园林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是降低景象建设强度和减少建设量,实现“节约化”的有效途径。
相比造景,借景景象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易于意境的生发。总体上讲,传统园林由于受财力、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面建造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景象,即使皇家园林可于园内建造村庄、城郭等,但很难复刻明月、霞光、云雾等景象,因此造景景象内容较为有限,大多限于山石、水、建筑和植物等。而借景景象自身是现实环境的一部分,其复杂性和丰富性是造景难以复制的。因此,相比园林造景,借景景象在园林意境的生发上更有优势,具有“生发意境的优越性”的特性。
作为先在条件,后续的园林营建及园内造景通常是根据借景景象或借景需要而进行相应的布置,加之相比造景更省时省力、更利于意境的生发,所以综合起来“借景”具有“逻辑上”的优势,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这也是古人尽可能地寻找借景资源优越的地方建园,并围绕借景进行园内造景,以及计成等人总结“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的原因。
借景相比造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对借景资源具有绝对的依赖性。能否借景以及最终效果分别取决于“有无景象可借”和“借景资源的质量”。所以借景需要进行精心的选址,要选择有大量优美景象的地方建园。
计成在《园冶》中紧接“园说”设“相地”一篇,细读不难发现,“相地”全篇强调从借景角度出发进行园林选址,在6类用地中分别列举的典型借景景象达42处之多。
相比造景,园林借景景象的可控性较弱。这是因为多数园林借景景象“属他”,其方位、距离、体量、形态等状况不受建园活动的控制,无法按照实际造园的需求进行调整,当借景较为困难,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创造相应的借景条件,有时也会对园内造景形成一定的限制。此外,很多借景景象自身不够恒定,其出现的时间及强度不易人为地控制,如雨、雪、渔火、虫鸟等景物时有时无、时强时弱,即使如明月、霞光等景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受天气、季节等条件的影响也比较大。而造景景象则相对较为恒定,完全受造园活动的控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较为灵活的布置其位置、大小和形式等。虽然很多园林借景景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赋予了园林景象更多“变化性”,如突至的烟雨、月亮的阴晴圆缺等,都使园林意趣盎然,因此计成强调重视一年四季、一天四时之中典型的景象,强调借景“切要四时”和“景摘偏新”。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践行“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理法之一,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最后总结到“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借景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景象内容,而且与园外景象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使园林融入所处环境之中,浑然一体。在借景条件优越的园林中,与借景相关的设计极为重要,有时甚至主导整个设计过程,不仅涉及园林的整体布局,还影响着诸多要素的细部设计,因此将“借景设计”作为对象进行审视和研究十分必要。168体育 168体育官网168体育 168体育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