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已是上海文青的“朝圣”之地。这里拥有着这么多情怀满满、格调高雅的场所——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西岸艺术中心……让喜爱艺术的人们沉醉于其间。现在,这一片文化高地正在慢慢沿着黄浦江向南延伸,到了交通便利的龙吴路上,我们又发现一个新的文化地标——东湾艺术中心。从外观看,它是隐匿在一片白墙灰瓦中的幽静园林,像是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低调委婉地呈现着自己的魅力。
推开乌漆的大门,就会发现别有洞天。整个小院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意境。为了和紧邻的华泾公园做景观上的呼应,以达到内外共通、互为借景、相互融合的效果,借景这种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手法,也被东湾艺术中心的创始人吴建好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心的设计中。当然,匠心还不止于此。吴建好还打破了传统艺术场馆的设计思路,转而对场馆外部进行关照。“我们想把关于艺术场馆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从看见艺术场馆的那一刻起,艺术之旅便开始了。所以,场馆本身也在展示艺术;场馆的自然环境与艺术的结合是必要的。”他用黑白两色凸显无色中求色的深邃意境;他把原本只有两栋独立办公楼的空旷小院,改造成具有雅致景观水系的古典园林,一曲三折;同时以亭、桥、松、柏点缀,隐现出淡泊古雅的审美情趣。
除了外部环境改造,吴建好团队对原办公楼内部也进行了改造,建造了面积为200平方米的艺术中心展厅。对于展厅的使用和展览的选择,他们进行了反复思索和推敲,最后决定举办高(高端)、精(精品)、雅(雅致)、小(小型)的展览。一方面,和专业展厅比较,它的尺寸的确较为“迷你”;另一方面,团队也考虑到上海地区的大型展览不断,而举办小展更易让东湾艺术中心脱颖而出。
2015年,艺术中心分别在春季和夏季举办了第一展和第二展。由此,吴建好决定沿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作一年的展览主题。比如和熙沉静的《春晴/林美凤鸣》林风眠油画展、热情似火的夏季“建军节”将军作品展、天气舒爽适合拍照的秋季“发现最美华泾”摄影展、天气寒冷渴求温暖的冬季“暖阳”设计艺术展,都与四季主题完美贴合。
在4次主题展览之外,艺术中心也会穿插一些小展览和活动,助力打造华泾地区的一张艺术文化名片。一来,华泾的前身是乌泥泾,是黄道婆的家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二来,可以满足华泾当地文化和艺术需求,同时也渐渐和整个徐汇滨江的艺术氛围融为一体。
从2015年至今的多次展览和活动中,吴建好一直在思索东湾艺术的整体性品牌内涵和战略定位。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应该跳出固定的地理位置来进行构建:东湾艺术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出品产物会打上怎样的烙印,想要追寻何种文化价值……华泾是其落地化的外现,是其走向世界的依托。“华泾是东湾艺术的起点,我们要做的是带着初心,去更广阔的天地展示自我。”
A:虽然我们目前的展厅面积较小,不过我们有望获批3000平方米的新展厅,这也一定会大力促进我们艺术中心的发展。政府正在着手把整个滨江西岸打造为一条更长的文化产业带,全部改造完毕后,东湾艺术中心会位于“西岸”的最南端。这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而我们也要找准自身定位,在这条尽是文化与艺术空间的滨江带里凸显特色和价值。
A:我们非常关注展览与活动的多样化呈现以及后续发展。比如去年举办的苗族蜡染展览,就是徐汇区与贵州当地之间的对接项目。展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小院,把它布置成回廊式格局,使得室内室外融为一体。另外我们还特意搭建了一个6米高的架子悬挂蜡染布,动静结合,气势非凡。后来,我们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正在将其打造成贵州的文化品牌,形成两地联动。我们还计划在“衡山和集”中对此进行展示。
A:近两年我们积累了不少文化艺术资源。它们只被用来作为展览和活动,毕竟是暂时性的,较为可惜。所以我们打算推出免费的艺术培训及公教活动,并且建立配套的教学机构。另外艺术中心也会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艺术家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把高雅艺术送进社区和校园。